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2015-06-19 11:01   审核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三、分析题

   1、(1)材料1论证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解释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阐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材料4、5人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是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加工制作。

2、(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三、分析题

  1、(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说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材料2则认为,有用即真理,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就看其是否能使我们得到效果。这是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用人们的主观意愿、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是否对人有作用为标准。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产生某种效果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放映,因而不一定是真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中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理论,取代了就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也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的发现。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和新的事物。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三、分析题。

1、(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似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每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

 (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凡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2、(1)贯穿于三个材料之中的基本思想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制定的思想路线。

(2)毛泽东是在总结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废除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符合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不断地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水平。所以必须相对于新的实践反复地审视过去已经获得的真理性认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3)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学风,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四、分析题

1.(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来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2.(1)材料1的中心思想是以生产力为出发点,阐明社会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材料2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其程度作为判断一切政党的政策好坏的根本标准。

(3)材料3的中心思想是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

(4)贯穿于材料1、2和3的共同思想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的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物质根源,也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锐利武器。

3.(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很大,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衡”比较严重。

(2)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粮食短缺,生产消费产品短缺,住房短缺,失业,社会保障不足等众多社会问题。

(3)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环境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4.略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59白菜专区论坛注册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59白菜专区论坛注册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