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2015-06-19 11:01   审核人:

绪论

第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分析题

(1)材料1说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革命性的理论创新,对于解释当今社会及其未来走向仍有解释力,至今仍未过时。

(2)材料2中的“BBC”是一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新闻媒体,它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马克思却是在这一资产阶级的喉舌进行的调查中当选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智慧成果是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的。材料3是西方学者的观点,这些说明当今时代仍是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的过渡时代。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影响着世界的进程。这一结果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第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三、分析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的理论持有辩证的态度,它们主张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2)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对其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我们要坚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和机械的套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四、分析题

1、(1)材料1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

2、(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绝缘体的物质结构和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半,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及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至于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观点,攻击唯心主义。

  (3)材料3是列宁的观点。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回应和驳斥了唯心主义关于物质消失的谬论,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解释的物质结构是个性,是一定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结果。它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3、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反映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相对的静止总是包含着绝对的运动,在绝对的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

   夸大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刻舟求剑者违反了事物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剑掉水中,剑静舟动,而求剑者以绝对静止的态度看待掉入水中的剑,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三、分析题

1、  狗猛酒酸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他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另一方面,同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形式。

   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

   狗猛于酒酸看上去是两个各自独立的问题,但是对于酒家招揽生意而言就不是各自孤立的了。因为恶狗当道,顾客畏惧不已,导致美酒无法卖出,最后发酵变酸,这就构成了客观存在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系列因果关系,具体到这个故事上,狗猛是酒酸的原因,酒酸是狗猛的结果。同时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加以改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2、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质变基础上有展开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形式具有多样性。

   量变的基本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另一种是事物的构成成分在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质变的基本形式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爆发式飞跃;另一种是非爆发式飞跃。

   朝三暮四故事中的养猴人,掌握了猴子的习性后,在劝说猴子的过程中,对将要提供的栗子,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新的排列组合,便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理各种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实同形异的假象,以免受其迷惑。

3、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质变基础上有展开新的量变。否认质变必然有量变准备的观点是突变论,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是庸俗的进化论,二者都是错误的。

   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庄稼的生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期待事物一蹴而就,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必须首先做好量变的积累工作。

4、守株待兔的故事暗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道理。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其次,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任何偶然性都不能完全摆脱必然性的支配和制约。

   最后,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偶然性可以转化为必然性,必然性也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守株待兔把兔子偶然撞树死亡当作可以重复的必然,为此放弃了耕种,异想天开的等着再有这样的好事出现。把偶然夸大为必然,导致遭受后人耻笑。

5、白马非马说割裂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他们的辨证关系可概括为三方面:

   其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之间是相互对立的,一般、共性只是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这种共性一般不可能包含个性、个别的全部内容和所有方面,一般只包含了个性、个别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些特点,任何事物的个性都比共性丰富。

   其二,矛盾的不变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又是同一的,是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反之亦然。

   其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区分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白马非马说区分了白马与马之间的差别,也就是看到了个别与一般的差别,指出个别不等于一般,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白马非马说夸大了个别与一般的区别,

 

第三节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三、分析题

1、(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识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2)马克思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为此,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即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构建,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且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放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2、(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二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第二,二者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二者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第二,二者都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下一页 [1 2 3]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59白菜专区论坛注册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59白菜专区论坛注册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