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介绍  教师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相关资料  特色与政策  网络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目习题
2015-06-08 15:26   审核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辨析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  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3.  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现象。

4.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6.  真理是客观的,这说明真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7.  所谓客体就是指客观世界。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

3.对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

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6.怎样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那些经典论述?

11.实践具有那些基本特征?

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那些?

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

15.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三、论述题

1. 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

2. 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3. 怎样理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4. 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一、 分析题

1.材料1: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观念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马赫认为:“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说:“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认为:“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颐认为:“万物皆是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请回答:

(1) 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 对上述材料所涉及到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2.材料1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征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征。

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份性、元素不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征(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的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2)材料2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列宁的观点,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3.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摘自《吕氏春秋》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这个寓言故事。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辨析题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3.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地、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5. 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6. 斗争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7. 发展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8. 世界统一于存在。

二、简答题

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

2.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3.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4. 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

5. 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6.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7. 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

8.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9. 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10. 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1.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2. 怎样理解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矛盾?

13. 怎样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

14. 什么是质、量、度?

15. 什么是质变和量变?怎样理解两者的辩证关系?

16. 什么是肯定与否定?

17. 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18. 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

19. 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怎样理解两者的关系?

20. 怎样理解原因和结果及其关系?

21. 怎样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

22. 怎样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关系?

23. 怎样理解现象和本质及其关系?

24. 怎样理解内容和形式及其关系?

25. 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26. 怎样理解归纳和演绎及其关系?

27. 怎样理解分析和综合及其关系?

28. 怎样理解抽象和具体及其关系?

29. 怎样理解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三、分析题

1.狗猛酒酸: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揽生意,它总是把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杯、酒坛收拾得清清爽爽,门外高悬“天下第一酒”的酒幌子,但是却门庭冷落,顾客稀少,酒卖不出去就变酸了。它非常苦恼,于是就去请教邻居,邻居说:“是你家的狗太凶了,人们高高兴兴的想去你家买酒,但一走到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想扑上去撕咬人家,你说谁还敢去你家买酒呀?”

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2.朝三暮四:《庄子齐物篇》中有一则故事,说宋国有个人很喜欢养猴,他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喂猴子,不久家里的粮食所剩无几,他试图减少给猴子的粮食供应,便与猴子商量:“以后每天早上给你们三个栗子,晚上四个,好不好?”猴子们听了都站了起来吵闹,不同意。他想了想,改口道:“那每天早上给你们四个栗子,晚上再给三个,怎么样?”猴子们听了个个都十分高兴。

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质量互变规律来分析这个故事。

3.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拔之,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视之,苗则槁之。

问题: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4.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问题:守株待兔的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5.白马非马:马固有色,固有白马是马无色,有马如己尔,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问题: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说法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6.狐假虎威:老虎在捕食时抓住了狐狸,狐狸说:“你不能吃我,上天让我为百兽之王,今天你如果吃了我,是会受到上天的惩罚的。你要是不信,跟我走走。我走在前面,你跟在后面。看看百兽看到我怕不怕?”老虎同意了,就跟着狐狸一起走。树林中的动物们看到以后,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动物们是怕自己而不是怕狐狸,被狐狸骗了。

问题:在狐假虎威的故事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老虎犯了什么错误?

7.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词语”,使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

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的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德卡诺赌窟里中签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中去认识必然。

问题:请回答

1. 材料1和材料2的哲学观点各有什么错误?

2. 材料3理论的合理之处和错误之处是什么?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辨析题

1. 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2. 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3. 哲学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4.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提法同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相冲突的。

5. 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的逻辑思维混乱。

A. 凡是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1. 

二、简答题

1. 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

2. 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3.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

4.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5. 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6.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哪些方面?

7. 怎样理解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第182页

材料2:西方专家曾经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专家总结了世界找油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揭示了我国地质条件下成油的规律,断定中国有丰富的油藏。他们踏遍了祖国的平原和荒漠,航行了渤、黄、东、南海,在海陆新生代下第三系地层中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此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勘探,相继开发出大庆油田等高产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材料3:1875年的一天,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配合做一项试验,由于机件发生故障,沃森看管的发报机上的一块铁片在电磁铁前不停地振动。这一振动产生了波动的电流沿着导线传播,使邻室的一块铁片发生了同样的振动,振动发出的微弱声音被亚历山大•贝尔听到了。1875年6月贝尔和沃森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试制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磁电电话机,1876年在美国投入使用,早在1876年以前,已经有不少科学家从理论上对这种通讯方式作了说明。

请回答:

(1)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 系统表述上述材料揭示的哲学理论。

2.材料1:“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以外部必然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

——摘自《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4页

材料2:“历史的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摘自《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7页

材料3:“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楚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规律。”

    ——摘自《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98页

请回答:

(1) 上述的材料说明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

(2)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联系?

 

3、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元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4、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5、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6、我喝的不是牛奶,而是特仑苏”,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仑苏。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此加以分析说明。 

 

 

上一页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59白菜专区论坛注册习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   地址:西安市未央大学园区学府中路2号59白菜专区论坛注册
电话:029-86173063 邮编:710021